雲深不知處

相聚安徽省,結伴上黃山。雲深不知處,松石訴知音。

黃山原名 黟山。因傳說軒轅黃帝曾在此練丹成仙,唐玄宗于唐天寶六年 (公元747) 黟山改為 黃山。黃山之中有千米以上的高峰88座,蓮花峰、”“光明頂天都峰都超過海拔一千八百米,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兩次登臨黃山,並贊嘆道 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古往今來,黃山留下了以 立馬空東海,登高望太平為代表作的280多處摩崖石刻,唐代詩人李白留下:黃山四千仭 ,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容 詩句,至今傳涌。明末清初,漸江、石濤、梅清、雪庄,創立了黃山山水畫派,而歷代文人雅士在觀賞黃山美景時留下了2萬多篇 () 文學作品。

           黃山地處群山環抱皢南山區,舊時交通閉塞,游人罕至,山中僅有一些宗教寺廟建設。解放後,政府有計劃地整修登山步道,開通部分旅游公路,修建了旅游接待設施。19797月鄧小平視察黃山,指出 要把黃山旅游牌子打出去,同年10月,黃山正式對外開放,並開始大規模的開發和建設。今天黃山已經成為中國唯一有著 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三個 稱謂的旅游勝地。

黃山正式開放卅年後的今天,在20094月的中博會期間,海外華文傳媒首次雲集安徽,為安徽崛起採訪報導,并結伴攀登黃山。在飽覽黃山壯麗景色之餘,也有不少的感慨和感言。

黃山山勢險峻,攀登不易,人稱上黃山 七上八下,七千石級上去,八千石級下來,以前登山前要先練腳力三個月,現在有了中國最大、亞洲最長上下山覽車索道,減輕了不少攀登的困難。上山後游客欣賞景色仍得翻山越嶺,走上老半天或者過夜,才能走馬觀花地看上幾個景點 (景點實行輪休制),而且黃山四季皆景,要一窺全貎,畢生不易。

可能是過於抖削,毛主席亦未登過黃山,倒是朱總司令上過去,在迎客松的石崖旁留有風景如畫的提字,字體龍飛鳯舞。在石刻提字的下方,還有一個不知是何許人也的字跡:一覽衆山小。這 一覽衆山小原本是詩人杜甫用來描述泰山的詩句,不知為何張冠李戴地來到黃山,因為黃山雖高,但周邊的群山也不矮小。

更有趣的是,朱德的 風景如畫 字迹是從左到右刻上去的,而 一覽衆山小 字句卻是從右到左的書寫,於是有年青的游客在朗讀完 風景如畫 後,又把下面的詩句念成 小山衆覽一,他自己一頭霧水之餘,還自以為是地向旁人解釋:黃山面向世界,所以有日本友人小山衆覽到此一游,並提了字。此話一出,令人差點笑到滾下山崖。

石崖旁邊的這棵 迎客松,崇高奇偉,不知歡迎過多少中外游客,但和當初照片相比,也的確 蒼老了不少,樹幹中間有兩支樹枝的綠針葉已完全脫落,雙手 也呈下垂狀,有人造的支架支撐着,另外還用了細鋼索拉緊着樹幹。迎客松 是黃山和安徽的名片,人們不忍心看到它的形象有所變化,所以用很多方法去 定格它。

在國外有不少崇尚自然的地區,很難想象會用到支架和鋼索去維系一個以人類為自我觀感的自然生態物種,尤其這些物種已經有過輝煌的經歷。  

其實黃山 迎客松 早已深入民心,就算它有了老態,仍然是我們心中永遠的 迎客松。因此我們在感慨和敢言中,呼吁把人為的支架和綱索統統拿掉,還一個自然生態的 迎客松!且不說人們自以為是的固定裝置或會引起反効果,就算有正面的作用,又能維系得幾個春秋﹖

我們放眼來看,到黃山欣賞 迎客松 的游客群中,有很大部分是所謂的下崗族群(目前中國很多旅遊區都有他們的身影),這些下崗一族并不會刻意地掩飾自己的自然老態,他們有著曾經滄海的經歷,也有著瀟灑人生和自我尊嚴,人們也不會漠視這一批為共和國崛起而努力奮鬥過的父老前輩。

所以,還迎客松的一個自然本色,比包裝過的迎客松更有意義,而從感觀角度而言,黃山中萬萬千千的蒼松,每一棵都可以是我們心中的迎客松

(一).

 

 

 

 

飛來石驚心,

 

迎客松悅賓。

 

 

 

 

不知雲深處,

 

松石訴知音。

 

(二).

 

 

 

海外傳媒上黃山(左一是匈牙利《新導報》總編滕維杰,左二是海外華文傳媒協會攝影記者萬斌)

 

 

山疊翠放眼間

 

山風松濤真感受,

 

七上八下腿

 

(三).

 

 

 

 

風景如畫

迎客有松

 

 

 

     

      安徽寫真集

 

 

 
    1. 海外華文聚安徽  

 

  2. 春日黄梅带笑开  
    3. 感言雲深不知處  

 

  4. 黄山美景不勝收  
    5. 黃山奇石有精靈  

 

  6. 牌坊石路無野花  
    7.中國狀元博物館  

 

  8.山水明秀說宏村  
    9. 東方紅太陽  

 

10. 歷史長廊看安徽  
  11. 徽皖大地群星璨  

 

12. 名人效應話今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