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的故事
原創:張肇鴻
早年遊桂林,朋友都說那裡的田螺味道不錯,一
定要试試。
待入夜後,食街的燈光與爐火相互輝映,一時間,炒螺聲、盤碗聲,聲聲入耳;薑蔥味、豉椒味,味味撩人。垂涎欲滴之際,找
了個食肆坐下,哥們都要了碗炒螺。
桂林田螺的個頭雖然不大,卻是味道鮮美,搭配紅椒、黃薑、紫蘇、黑豉,十分香辣撲鼻。正食指大動之時,忽然吮著塊小石頭。聽到哥們的議論,老闆娘前來對我連聲道歉:「對不起喲,石子田螺一般大,炒來翻去地看不清,別生氣喲……」隨著話到勺到,添了小半勺炒螺。那時大陸改革剛開放,下海經商的人來自各行各業,雖然是龍蛇混雜,但大多數人還是靠本事和勤奮掙錢,講口碑信譽,少見現在常有黑心貨,不擇手段搶钱的
亂象。在邊吃邊談中,發覺老闆娘是個健談之人,看上去像個棄教從商的知識分子。她還風趣地對我們說,要問石子從何來?請聽我來唱山歌:「阿哥田裡摸田螺,阿妹田邊慢走過,阿哥抬頭望阿妹,錯把石頭摸入簍……。」
來美國多年後,還記當年桂林田螺的美味,這
段「石頭的故事」也未曾忘卻。尤其是初來幹上餐館業這一行,當上了比炒螺更加忙碌的角色,服務對象也比當年「行街一族」來得廣泛。在摸爬滾打之後,自己也當上了餐館的老闆。
日復一日,在盤來碟去中,難免也有「錯把石頭放入簍」的時刻,此時,會即時給客人重炒一碟補上,口中也是「對不起啊」、「別生氣喲」地道歉一番,銀碼當然亦是隨之減去。通常此類狀況在如此這般後,大都能得到諒解,相安無事的日子確實也過去不少。
但「石頭的故事」似乎並未結束,就在一個夏天,又發生了一起「石頭事件」。一女顧客買了個外賣回去後,不久便打電話來投訴,說外賣雞湯中有顆小石子,以至在喝湯時把她的牙齒給弄斷了,並言明一定會「秋後」算帳。翌日,她把石子帶來「驗明正身」。望著這粒如米粒般大小的黃色硬物,真不知道它是如何混進「簍」的,更是天曉得會把伊人的牙齒弄斷。但在這個顧客至上的國度,為求息事寧人,還是通知了保險公司補償顧客㢩損失。
幾天後,保險公司打來了電話,說這女顧客曾經補過牙,這顆小石子很不幸地碰撞到這顆脆弱牙齒上,引起了斷裂。為什麼要聲明「秋後」才算帳呢?因為她現在有了身孕,為保護胎兒,不能拍攝牙齒的X光照片,所以賠償不是現在,大約在冬季...。
看來,有飲食業的一天,這些事情就不會結束。時時提防「錯把石頭摸入簍」,才能做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於是,為桂林田螺,也為雞湯中小石子,寫下這篇「石頭的故事」。
文刊《世界日報》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lit/21558268/article-%E7%9F%B3%E9%A0%AD%E8%A8%98?instance=wjbk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