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幽探勝話京城》
釣魚台國賓館
攝影
/ 撰文 張肇鴻
|
2010年國慶期間,我囘北京參加“中國經濟技術論壇”會議,曾荣幸地住過釣魚台國賓館。
釣魚台國賓館位於北京城西,是皇家園林结合現代賓館的建築群體。金代章宗皇帝完顏璟曾在此築台垂釣,“釣魚台”因而得名,迄今已有800年的歷史了。清代乾隆皇帝在此興建行宮和皇家園林,營造了養源齋、同樂宮、清露堂、澄漪亭、萬柳堂等多處建築。
|
御苑中的《萬柳堂》 |
釣魚台的清泉碧水可終年曲折迂迴於亭台樓閣和翠林茂木石橋之間,其行宮於是顯得愈加秀美。乾隆皇帝還親自為西側甕門賦詩題匾“釣魚台”,如今甕門上壁依然嵌有乾隆書這三個字的石額。
|
乾隆題書的〝釣魚台〞 |
新中國成立之後,決定在釣魚台建一座國賓館,要建18棟設計風格迥異的現代化接待樓。為了尊重外國的習慣,不設“十三號樓”;為尊重中國傳統,也以“芳菲苑”替代“一號樓”稱呼,以“八方苑”替代“四號樓”稱呼。國賓館外部保持原有風格,內部改成現代化裝修。其中第18號樓總統套樓是最豪華的建築,其外形是純中國皇帝宮殿結構,黃色琉璃瓦鋪頂,綠色畫棟雕樑環繞,樓高三層,處處富麗堂皇、金玉交輝,雍容瑰麗。其它17棟樓有西方別墅式的,有伊斯蘭式的,也有東方民族式,但均是現代化建築,樓下多是會客室,備有餐廳或會議談判廳。釣魚台國賓館建成以後,原釣魚台行宮和現代化樓棟連成一片,古今相映、珠聯璧合。整個國賓館古木茂密、碧水潺潺、綠草茵茵、柳堤彎彎、石橋小徑通幽,環境靜雅,樓台亭閣間有綠蔭花卉、林木石橋,古典情調與現代建築和諧結合。
|
園林深處有行宮 |
釣魚台國賓館已成為展示中國文化的重要場所,并廣泛徵集歷代有價值之文物,包括明清時期書畫、傳統古家具,並不斷得到收藏家和當代書畫名家以及海外華僑的捐贈,已有數千件文物和書畫古玩珍品陳列在各棟樓館內。在美食方面,國賓館的菜系博採國內八大菜系之長,也廣納世界各國菜餚之精。上至宮廷餚饌譜錄,下採民間風味小吃,構成了釣魚台國賓館菜餚的特色風味,可用“清鮮淡雅,淳和雋永”
來形容。
國賓館專門接待來華訪問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以及世界知名人士,並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從事外事活動的重要場所。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曾在國賓館住過。
1966年文革時,國賓館成為中央文革小組的辦公地點,當年文革小組居於實際的權力核心,甚至取代了中央政治局,政令從此發出,接見在此進行,幕後交易在此敲定。各派政治勢力都在穿梭來往、相互角逐,這裡成為“四人幫”
的指揮部,據聞“四人幫” 的王洪文還在這裡打過雀鳥呢。有文革升遷的政治局委員亦曾住在這裡, 1975年,農民出身的副總理陳永貴上書請求搬出釣魚台,毛澤東批示曰“很好,釣魚台無魚可釣”。於是住在釣魚台的中央政治局委員才先後搬走,江青是最後搬出的一個。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亦在國賓館住過。因此,作為地理名詞的釣魚台,其實是具有重要的政治符號意義。
鳳凰城華僑所熟識的,原任洛杉磯的馮樹森總領事回國後,從1998年到2008年做了十年的局長和館長。釣魚台國賓館已經先後接待來自世界各國的總統、國王、總理1000多人次。尼克松、克林頓總統等都住在十八樓總統套樓,六方會談也在這裡舉行。現在,釣魚台不僅接待各國高級官員,還被用做國內國際重要會談和論壇的場所。去年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論壇〞,各國代表亦住過這裡。在禮物店有不少具有收藏價值的禮品,我選購了乾隆皇手書“釣魚台”雕刻禮盒盛装的十二生肖度金金币,及國家郵政局發行的《釣魚台》特種郵資明信片一套四枚。以作留念。
在北京密集的建築群中,以總面積42萬平方米的地方建十八幢別墅,其舒適環境可想而知,加上有皇家樓台亭閣,清泉碧水,釣魚台國賓館真是處處清幽,步步有景,令人有飄飄然的感覺。能入住和觀賞到國家级別的國賓館是機緣也是一種荣幸,畢竟只有很少的人能涉足到這里。除究其身份外,國賓館警備森嚴,拍攝不能隨意,其氛圍連說話也小聲些呢。
|
國賓館內有千百珍奇 |
|
中國歷代帝皇,誰是真正的萬歲爺?
世上香火鼎盛的地方有很多。如在泰國,游客可以在半夜三更去向世上闻名的〝四面佛〞燒香朝拜;在日本的淺草,信徒可以在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雷門燈籠〞旁燒香參拜,並把香煙撥向自己,以求健康平安;在台灣,幾乎所有神佛都被香火染成了〝黑面神〞,似乎祂們都是緣起非洲。記得有次我到台北的〝龍山寺〞,那裡真是越夜越香火,直把人薰得眼淚直流,咳到肺痛。但是,所有這些,都比不上在北京《雍和宮》中對香火的感受和領悟。眼前這排座落在北京中心地帶的宮殿,正是滿清皇帝雍正皇生前住過和死後到過的地方。
說起雍正,大家都知道他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太子,野史對雍正的評價多為負面,說他為人城府極深,為奪取皇權早就有所籌劃,他篤信西藏密宗,任用僧人,大肆搜羅人才,培養黨羽,盛傳他為了繼承大統不惜篡改聖旨,殺害兄弟。雍正登基後,又廣佈密探,大興文字獄,使用〝血滴子〞之類的駭人兵械,是一位讓人感到有些陰森可怕的皇帝。但在正史中,雍正又一位十分勤政的帝皇,他一生中所批閱的奏章有幾百萬字,可說是一位〝工作狂〞,做了十二年帝奴,最後是位〝過勞死〞的皇帝。他的成功之處包括他養育了兒子乾隆,據聞當年做了六十年皇帝的康熙因年事太高,繼承大清帝位的着眼點已不是兒子,而是到了孫子這一代,正是看到乾隆是繼承大清江山的龍種,才讓雍正當皇帝的,以便日後讓乾隆可以一步上位,看來,這位乾隆可是被康熙隔代〝钦點〞的皇帝呢。其實,雍正在滿清十三帝皇中,可说是極有遠見的一位。他在位之時,就把雍和宮的中路和西路宮殿改為藏傳佛教上院,供佛家藏經講學之用,雍正不但把佛宮建做得美侖美奐,還把西藏活佛請到上院居住,這些舉措直到二百多年後仍法力無窮,充滿現實的意義。在1954年,西藏十世班禪和十四世達賴到達北京時,到處不去,只認定雍和宮的〝法輪殿〞,
即原雍正皇的寢殿,并在那里進行講經佈道。現在,我們在這座佛殿中,可以看到供奉的金装大佛和由金、銀,銅、鐵、錫鑄成的五百尊羅漢群像,佛殿雖然沒有雍正的神位,但雍和宮日夜香火不斷,除孝敬佛爺外,誰又敢說雍正未修成正果呢﹖原宮外的馬路現已變成雍和宮大街,成為了中國漢族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之一,直到今時今日,能在中國首都北京中心地區有此異數,全条街道的賣香店鱗排櫛比,看相的算命的公開進行,香火燎燎,經声陣陣,不正是當年雍正皇種下福田的收獲嗎!按雍正的安排,死後要把他的靈樞從紫禁城遷到雍和宮內停放,乍看是回到未當皇帝時的〝四爺府〞,回味一下苦心經营的艱辛歷程,其實就是這麼的一放,從此雍和宮的殿宇上即可升格為黃琉璃瓦,與皇宮別無二致了,試問又有那個皇族的宮外殿堂,有這般莊嚴又富麗風光呢?在參觀雍和宮的路上,香客絡繹不絶,雙手奉香進入宮內,不少人三脆九拜,相當虔誠之至。當局唯恐香火燒得過度,到處贴有明文告示,〝教導〞香客如何上香和上幾枝香才最恰當,更設有巨大的〝香柜〞,讓香客把香火擺放在內燃燒,以免發生意外。香客中不但有信徒、游客,還有不少外國人呢。其實雍和宮真的很有特色,除具備清皇宮氣勢和風貎外,佛教文化也十分濃厚:精緻的牌樓,威武的雌雄青銅獅子,造型獨特的大香爐,鐘樓和鼓樓,琉璃隨牆門,阿斯門,大銅鍋等等。雍和宮正殿有七間五進重檐歇山頂建築,殿內供奉三世佛,東北位有觀音像,西北角有彌勒佛,兩傍則有威武的十八羅漢,而大殿外更配有〝四學殿〞,即講經殿,密宗殿,數學殿,藥師殿。在參觀期間,講經殿正有一場法事在進行,木魚聲,鈴叮聲,頌經聲,聲聲入耳,大殿周邊設有供游客打座的蒲團,不但坐滿人,還有不少人站着,因法事費時,每當有人離開蒲團即有新的信徒補充坐下,大家雙手合十,閉眼跟隨念經,環境肅穆恭敬,讓人心如止水。值得一提的還有《萬福閣》,此閣樓高三層,後道凌空連接,宛如仙宮樓闕,是唐代以來的佛教建築典型,也是中國古建築飛閣復道的僅存實例。萬福閣還有一尊高18米,寬8米的彌勒佛像,但我如何看都看不出此佛有18米高,看說明,才知道原來有8米是埋藏在地下的。佛象是用整根白檀木雕刻而成,這根大白檀木由西藏六世達賴喇嘛進貢,為何會進貢呢﹖是因為在康熙年間,清朝庭曾出兵幫助達賴喇嘛鎮壓了西藏暴亂,實現了西藏的政教一統。原來漢藏民族早就有過盟約了,夠厲害吧!這是有明文歷史記載的。但有一事沒有記載,就是眼前這座彌勒佛為甚麼有8米藏於地下呢?是有意還是巧合,竟與雍正皇深藏不露的性格成一絶配。
景評:雍和宮中雖然沒有雍正皇帝的踪影,但不難看出,雍正皇死後還在利用宗教在宮中坐享着人世間的香火,受千萬信徒和游客的頂禮膜拜呢。換句話说,在中國歷代帝皇中,真正能做到〝皇上萬歲萬萬歲〞的,恐怕也只有這個在位不長但老謀深算的雍正皇帝!
.
我在北京開完“中國經濟技術論壇”會議後
,便展开自由行的文化之旅。以前到訪北京,去過長城、十三陵、頤和園和故宮等名勝古跡,印象猶新。尤其在故宮,站在紫禁城金鑾殿前的地台上,就讓人有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原來,在明清時代,京城所有住宅樓層的高度均不得超過金鑾殿地台的高度,统治者要的是“皇天后土,唯我獨尊”!不過,北京城內的最高地標並不在故宮內,而是倚背的景山和萬壽山。萬壽山是人為挖土堆砌而成的山,而被挖陷的地方就成了湖,現稱之為“北海”。今次到景山和北海尋幽探勝,是由呂宝華先生作響導陪同。呂先生是專欄作家,也是位老北京,在京城學術界有名望,貫稱多種頭銜。他得知我到了首都,專程前來帶我遊灠京城名勝,還帶來了相機和一些照片。他的名牌相機是金屬結構的真家伙,鏡頭大,機身重,拍出來的相片景清和景深効果都相當好,可惜當天天氣充滿煙霧,我無法拍到像呂老那種北京城清晰之高清照片。在參觀過程中,呂先生給我講述了不少有關北京的人文典故,使人受益良多,我在此特別表示由衷的感謝!
在元代,景山只是座小土丘,名叫青山,屬於元大內後苑的範圍。明代在北京修建皇宮時,曾在這裡堆過煤,所以又稱煤山。由於它的位置正好在全城的中軸線上,又是皇宮北邊的一道屏障,所以,風水術士稱它為"鎮山"。明清時園內種了許多果樹,養過鹿、鶴等動物,因而山下曾叫百果園,山上曾叫萬歲山。清順治改名為景山。景山名稱含意有三:首先是高大的意思;其次這裡是帝后們"御景"之地;再次有景仰之意。全園最高的萬春亭是俯瞰北京城區,尤其是觀賞紫禁城全景的好地方。進入公園的大門,迎門而立的就是綺望樓。這座樓和大門兩側的平房是一組建築,是學生們供奉孔子牌位的地方。乾隆時代,依山就勢在五個小山峰上各建了一座亭子。名稱是觀妙、週賞、萬春、富覽、輯芳。當時每座亭中都供有一位銅佛,代表酸、苦、甘、辛、咸五味的神靈。1900年八國聯軍進京,搶走了四尊,當中的一尊曾倖存,但被砍傷左臂,後來也不知去向。東側的觀妙亭下,原有一棵古槐,是明思宗崇禎皇帝自縊處,樹上掛一段鐵索,稱此槐樹為罪槐。八國聯軍進京時,盜走了鐵鍊。"文化大革命"時期,把古槐當作"四舊"砍掉了,現在又在原址新植了一棵,樹旁有碑記載其事。呂宝華先生說,其實當年崇禎皇帝是想逃出紫禁城的,但城門上的士兵從未見過皇帝,更何況皇上還化了裝,門衛是“奉皇上聖旨”不得大開城門,故崇禎唯有返回宮中殺其妃女後,逃到景山上自縊身亡。
北海位於今北京城的中心地區,與中南海一橋之隔,是我國現存歷史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園林。它以富麗的文物古蹟、獨特的造園藝術、秀麗的湖光山色而馳名中外。北海的建設源於一個古老的神話:東海上有三座仙山,叫做蓬萊、瀛洲、方丈,住著長生不死的神仙。自此以後,歷代皇帝都喜歡仿效"一池三山"的形式來建造皇家宮苑。北海採取的正是這種形式,"太液池"最早只是一處普通水域,金代開始挖湖堆山,改稱"瓊華島",像徵蓬萊,原在水中的"團城"和"犀山台"則像徵瀛洲和方丈。元代繼續擴建瓊華島,改稱"萬壽山",並以此為中心建造大都城,所以有"先有北海後有北京"的說法。明代,北海成了皇宮的後花園,稱西苑,始掘南海,堆土東岸,將團城和犀山台與陸地聯接,並建"金鰲玉棟橋"。清代,在瓊華島上建"白塔寺",稱為白塔山。乾隆時期對北海又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連續施工30年。光緒時代,慈禧挪用海軍軍費重修北海,供其享樂。辛亥革命後北海被闢為公園,但因管理不善逐漸成為一處雜草叢生的荒園。新中國成立後,疏浚三海、修整建築,北海公園焕發絢麗姿彩。瓊島四面臨水,湖中菱荷滴翠,碧水映天,島上萬木蒼鬱,殿閣櫛比,巍巍白塔立於瓊島之巔。永安橋用漢白玉石砌成,橋兩端各立牌坊一座,北為“堆雲”,南為“積翠”,“白塔堆雲”已被評為北京十六景之一。我們看到有來自雲南麗江的少數民族,穿着艷彩的民族服裝,特色鲜明;也有新彊維吾爾族在“堆雲”門前跳舞;有書法家在“積翠”門前雙管齊下地揮毫表演書法。我和呂先生在景山和北海不斷地的“相機行事”,拍下了不少照片。
點評:無論是景山還是萬壽山,皇家最高地標並不能拔高帝皇的視野,無論開國皇帝如何希望江山永固,其不肖的子孫大都只顧享樂做神仙,皇家公園見証了皇權的衰敗,朝代的滅亡。
|
景山萬春亭是俯瞰北京的好地方 |
國慶假期北海公園絢麗多姿 |
|
|
|
1644年,李自成率領40萬農民起義軍進攻北京,崇禎皇帝看到大勢已去,在景山東麓的槐樹上上吊身亡。遺址現建有《明思宗殉國處》和《明思宗殉國三百年》紀念碑。 |
|
|
永安橋位於白塔山南面,建於元代,橋北有牌坊曰〝堆雲〞,橋南牌坊曰〝積翠〞,所以又稱為〝堆雲積翠橋〞橋身兩側刻有精美的欄板和望柱,《白塔堆雲》是北京新十六景之一,相片是堆雲牌坊。 |
|
|
北海樓臺亭閣古色古香。 |
|
|
《瓊島春陰》是著名的古燕京八景之一。燕京八景之名始於金代,清乾隆皇帝親筆題字并刻有石碑,分別立於八景的所在地。其實,現所拍的〝瓊島金秋〞也是一樣的美麗錦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