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帝都走一回 深秋,我們啟程回中國,參觀了北京、西安等城市。在中國歷史上,周、秦朝是封建皇朝的開始,漢、唐是盛世,而晚清則是終結。北京和西安,正是這些皇朝建都聖地,在歷史上有其獨特而顯赫的地位。把這次旅游勝地見聞的標題連袂一起,有如下詩一首: 天安門上天安夢, 紫禁城內尋帝蹤。 頤園秋色映冷月, 長城雄關勁西風。 咸陽古墓西安城, 盛唐歌飛華清宮。 始皇陵前閱兵馬, 大雁塔下說秦龍。
(一)天安門上天安夢 由洛杉磯飛抵北京,已是清晨。寒秋氣爽,機窗外,一抹彩霞已把東方擦亮。北京機場內的海關,一幅數十米長的長城畫卷,如巨龍般躍入眼簾,告知旅客已進入了一個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機場外已是車水馬龍。潮水般的人來車往譜出了都市晨曲。旅游車外,兩旁的古今建築在交替變換。更多的高架吊車在建設著新樓。 拋開旅途的困倦,我們來到了天安門和故宮。天安門廣場是全世界最大的城中廣場,天安門座落在北端。城樓上金黃琉璃瓦面,朱紅城牆。城台上有兩層重檐大樓,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徵著皇權的九五之尊。60根通天圓柱,前方8個巨大紅燈龍,整個城樓金碧輝煌,壯嚴雄偉,五孔門前的金水河,飛架出七座精美的漢白玉橋,橋南與撟東,白玉華表矗立,雲繞龍盤,氣勢宏偉。古時文武百官到此必須下馬,庶民百姓不得入內,就是探就是探頭一望,即是私窺宮門,立斬無赦。 明清五百年間,天安門是新皇帝頒詔天下的地方,也是皇帝金殿傳臚,招賢取上的場所。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 “承天門”,取 “承天啟運” “受命於天”之意:清順治11年(1651年)改名 “天安門”,取 “受命於天” “安邦治民”之意。天安門是皇朝的風水大門,拱托著帝皇千秋大業,永統天下的一個夢想。但這個夢想隨著五四運動興起和滿清被推翻而破滅。 1949年,天安門印証著新中國的誕生。1966年,文化大革命由此風起雲湧。1989年,六四的槍聲就在天安門前响起。天安門對歷史有著太多的感概。在文革後期,天安門四周圍起圍欄布帳。進行一次大規模又不露聲色的重建。事實上,現在的天安門城樓已經是一座鋼筋水泥的現代化仿古建築,它依然壯嚴雄偉地屹立在古老而又新興的北京城中心。雖然不能與身後的故宮一樣,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系列,但作為北京的新十六景區之一,天安門廣場和天安門依然北京和中國的地標和象徵,每天吸引著萬千游客前來旅游和觀瞻。今天,當我重回濶別多年的天安門時,心中要說的一句話是:祖國,祝福您天安,地安,人平安!
(二)紫禁城內尋帝踪 故宮古稱紫禁城。在以往的五百多年間,共居住過廿四個皇帝。其內中有九千多間殿宇樓房,真不知有那個皇帝能全部大駕光臨過﹖它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宮建築,佈局莊嚴,構造精巧,裝飾華麗,輝煌壯觀。而其中,又珍蔵百萬件(套)珍寶文物,在這曾經是中國皇權和財富集聚之處,又蘊蔵著多少迷一般的故事和傳說! 故宮的正門叫 “午門”,是大軍征戰回來向皇上獻上敵軍首犯的地方。民間所傳的 “推出午門斬首”只是戲文,皇帝不會把刑場設置在自家門口。過了午門就到了太和門。一對銅獅威猛凶悍,東邊的雄獅象徵四海統一,江山永固;西邊的雌獅表示皇權永存,千秋萬代。過了太和門就看到三大殿,分別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是人間的極品建築,美奐絶侖。單說太和殿前的高台,其其高度是當其時全京城所有樓宇屋頂不可超越的高度,以表示皇權唯我獨尊和高高在上。太和殿富麗堂皇,極為壯觀,連地台也用工藝極其複雜的 “金磚”砌成,所以又稱 “金鑾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也極具特色,令人嘆為觀止。三大殿是皇帝舉行慶典、接見群臣、接受外國使節進貢的宮殿。想當年在這國家級的殿堂是何等輝煌,群臣三跪九叩,萬歲呼聲振撼天地。而在除夕夜、元宵節、千叟宴和欽定狀元的場面是何等盛大,何等威風,又何等堂皇﹖我站在大殿八米多高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上,仿佛又看到當年這種非凡熱鬧,無與倫比的天朝勝景。 過了外朝三大殿,就來到三大宮。第一就是著名的“乾清宮”。皇帝生前登基,死後“壽終正寢”在此,接見群臣,下旨和 “聖訓”在此。清順治皇帝御筆親書 “正大光明”匾懸掛正中。當年內中設“建儲匣”,決定著未來皇子的命途。乾清宮引出的權力著鬥,給後世留下了太多的疑案和故事。過了乾清宮就到了 “文泰殿”。這裡是皇后舉行生日慶典的地方,歷代皇帝的印章、玉璽也存放在此。這裡還有一個大的自鳴鐘,走了二百年,聽說仍走得很准。最後就是 “坤寧宮”。皇帝大婚要在此住上兩天。目前擺放著光緒皇帝用過的龍鳯喜床和百子帳和百子被,諷刺的是光緒皇帝並沒有半個兒子。坤寧宮之後就到了御花園,近廿座不同風格的殿宇軒昂,堪稱傳世的建築藝術精華,石山古柏,曲徑通幽,盡顯皇家花園的富麗氣勢。聞說原來的御花園不種花草,緣因皇帝龍袍顏色代表黃土大地,不讓繁花莾草破土而出,破壞了萬世基業。 不過,令到帝皇驚恐甚至 “駕崩”的,卻是自身的殘忍,民間的積怨和外强的掠略。明朝嘉靖年間,十多個妃子和宮女不堪暴君的凌辱,在乾清宮動手,要把睡夢中的嘉靖皇帝加以勒斃,皇上氣絶卻未身亡,繼而誅殺了百多人,紫禁城從始多了寃魂。明崇貞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城,紫禁城三大殿起火,崇貞皇帝從御花園後門出逃到背後的煤山(現景山)上吊身亡,暴屍三日才被發現。而李自成在西邊的武英殿登基當上大順皇帝。不久,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滿清順治皇帝成了紫禁城新的統治者,是年皇宮三度易主,在中國歷史上絶無僅有。到了清嘉慶十八年,又有天理教陳爽等一百多人,分別從東西門由太監引路殺入,部分武功高强者竟可翻越深院高牆直逼養心殿,最終雖然失敗,但置留在隆宗門上的箭頭已動搖了帝皇的基業。 故宮太大,我們從中路參觀最主要的三大殿和三大宮。來到北門神武門,清光緒廿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殺到北京,慈禧太后匆忙換上民服,帶著咸豐皇帝亡命出逃,臨行前把不肯屈從的珍妃塞進井中殺害,此井日後被稱為 “珍妃井”。 歷盡驚嚇的慈禧最終到達西安。而西安正是封建皇朝起始建都之地,末代清皇朝回到了最初的原點,完結了封建帝制興衰滅亡的宿命輪迴。 滿清皇權在1911年遜位,正式走進歷史。作為明清兩個朝代五百多年皇宮的紫禁城,最終成為故宮博物館,讓平民百姓也能參觀游覽,尋覓著當年帝皇的踪迹。
(三) 頤園殘荷冷秋月 頤和園最早名為清漪園,是清代皇家花園和行宮,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面積4400畝,湖面積佔四分之三。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建後改名為頤和園。頤和園內建有亭台、樓閣,宮殿、道觀、佛塔、水榭、游廊、長堤、石橋、石舫,把昆明湖和萬壽山妝扮得秀麗多嬌。 我們來到頤和園參觀,由東宮門進入,首先來到仁壽殿和勤政殿。殿前擺放着銅龍、銅鳯、銅鼎、還有一隻銅麒麟。這麒麟原本是一對,擺設在圓明園,因八國聯軍侵華後火燒圓明園,損毁了另一隻,故把這隻形影單的麒麟搬到此處與龍鳯作伴。勤政殿是慈禧、光緒接見群臣和外國使節的地方。慈禧晩年弄權,不垂帘也聽政,所謂鳯據高處玉龍失意,主張維新變革光緒皇帝備受打壓,曾幽禁在這遠離京城的宮殿,最後憂鬱而終。出了宮殿區進入到長廊。長廊長達728米,制作精美,廊上千百幅彩繪國畫,色彩繽紛,而且維炒維肖,栩栩如生。彩畫取材 於儒、釋、道典故、民間傳說、三國演義等,可謂應有盡有,隨時隨地可停下仰望欣賞半天。長廊的精妙功能在於把各個景點有機地聯系一起,使人在行進中不覺疲倦,感到步步觀光,處處有景。 穿過長廊,前面即是萬壽山。萬壽山三面環水,十分宏偉秀麗。自山頂起,有智慧海,往下為佛香閣,德輝殿、排雲殿、雲輝玉宇坊等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典建築。但為數不少的樓閣均在修葺之中,最壯觀的佛香閣,遠遠就看到它的雄姿。 不看山,但看水。時至下午黃昏,浩瀚的昆明湖在晩秋的長風落日中分外淒美。岸邊湖水己褪去,殘荷枯色,垂葉隨風搖曳,血紅的夕陽掛在西邊,在深沉的暮氣中,可看到它垂垂無力地下墜。不遠處的湖中小島,紅葉瀟瀟,水鳥點點,只有那座連結南湖島和堤岸白虹般的十七孔橋與天上逐漸清晰的一彎新月,遙遙相對,又默默無言。 記得上次來頤和園時的心情不一樣。那時年少,對歷史接觸較少,加上風和日麗,眼前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隨着年歲增長,對歷史也有較多的認識,知道乾隆皇朝早年國庫充裕,要建清漪園尚有能力。時至晩清,外有强權侵略,割地賠款和不平等條約,使中華民族受盡欺窄;內有連年不斷的農民起義暴動,加上滿清官場裡黑暗,貪污賄賂。慈禧不顧國難當頭,停撥海軍經費,挪空國庫銀両用於修整頤和園,結果天怨人怒,喪權亡國。 天色漸漸暗淡,秋風冷月之下,仿佛又聽見昆明湖中炮聲隆隆,火光陣陣,大清國的北洋水師在硝烟中全軍覆沒,致遠號被魚雷擊中,在爆炸聲中下沉,鄧世昌等官兵壯烈犧牲……。 很僥倖能在一個深秋的晩上,伴着西下的夕陽和天上的新月,看到和聯想起頤和園不同的景緻和故事,有一種另類的感覺。
(四)長城雄關勁西風 來到北京第二天,我們就去攀登長城。長城始建於二千多年前。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把各段長城連結起來,以後再經歷代皇朝和千萬民衆的修築,萬里長城有如一條巨龍般盤据在中國北方遼濶的大地上。但千百年來,由於風雨侵蝕,長城大部分地段已是殘垣斷壁。早在清康熙年間,長城已多方損毁,急於重修。當時康熙大帝南討台灣,西征吳三桂,唯獨對長城明令停修。可能在康熙眼中,修復長城工程浩大,曠日持久,而長城就算再堅固,也不敵一個吳三桂放關。時至今日,長城早已失去了軍事價值,而成為一個著名的世界奇景,一個中華文明古國的地標。 目前長城最古老的城牆是司馬台長城,位於北京密雲縣東北部,這是中國唯一一段保留明代修建的古長城,全長近四十里,共有敵樓35座,是由名將戚繼光所創建。這段長城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 “原始長城”。最具 “品牌”的長城地段是八達嶺長城。方位在北京西北的延慶縣。八達嶺因 “路從此分,四通八達”而得名。長城連在南北兩峰上,蜿蜒漫向聳山峻嶺之顛,龍騰虎躍,氣勢非凡。古老的歷史加上雄偉的英姿,長城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着萬千中外游客。至今為止,包括美國總統、英國首相等各國政要和世界知名人仕數百人曾登上長城,一覽這裡的壯麗山河。萬里長城 “西”風勁,由此可見。 我們所攀登的這段長城名為 “八達嶺水關長城”。延慶八達嶺長城,平坦寬濶,可容車炮,但水關長城只能行走步兵。此處山風陣陣,石級阧斜,在峻嶺起伏,地勢險要處設立堅固城關。拾級而上,不久就使人氣喘吁吁。過了第二個城台,斜度阧然超過六十度。每上一步都得抓緊石級旁邊的鐵欄杆,一步一腳印,數步一驚心。驚恐的不是向上攀登,而是看到下來的旅客雙腳震抖,三步一停,五步一坐,方知上山不易下山更難。咬堅牙關,迎着西風一級又一級地攀上了一個平台,卻又看到另一個更高的城關在前方,終於又爬了上去,抬頭再望, “雄關漫道真如鐵”,還有更多的烽火台高高在上。攀登到此時,忽然看到偉大人物手書的 “不到長城非好漢”詩句,頓悟了其中一個道理,其實只要“到了長城”就已經是個 “好漢”,至於你攀得高不高,上到第幾個城台,已屬於層次問題。力所能及,無為强求,只同自己比,何須與人争。上得越高,看得越遠,在不同階段的平台上,享受成功的喜悅,放眼全新的境界。 高處的峰火台,風光無限。極目遠望,山勢因長城更顯巍峨,長城因山勢更覺雄偉。在浩浩長風中,遠近深秋晩翠,紅葉妝點關山,白雲高處,驕陽無力。此時此刻,令我思潮如長城般起伏:康熙皇帝當年停修長城,是因為不再惧怕北方異族鐵騎會動搖到國本,他精通文功武略,天文地理,甚至數理幾何,卻不愿把西方的科技推廣開來。乾隆聖明卻自大,固步自封,把西方通商拒之門外。到了腐朽的晩清,侵略成性又船堅炮利的西方列强從沒有 “長城”的海上長驅而入,而中華民族只能用 “血肉築起長城”來抵抗,英勇卻悲壯。 秦始皇豈料未及,萬里長城本是因戰争而修築,時至今日卻成了和平之城牆。以往的敵人可以成為貴賓,城台上昇起的不再是戰争的烽烟,而是中華民族新的聲威,新的希望!
(五)咸陽古墓西安城 離開北京,我們就飛往陝西省,並在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降落。在古時被稱為 “秦”的陝西省,自周朝開始又有秦、西漢、西晋、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皇朝在此建都,還有劉玄、赤眉、黃巢、李自成四個農民起義在此建立政權,前後達一千二百年。如此長久的滄桑歲月,給帝都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歷史。這種濃郁氣氛,由我們來到咸陽就感覺到。在機場轉機的旅客絶對不會寂寞,有二小時候機時間的旅客,可由機場安排去游覽順陵和漢陽陵,三小時左右的可選擇去茂陵,至於四小時候機的旅客,更能去一趟古都西安、咸陽旅游。 “垃圾時間” 變成“黃金時間”,機場人賺得開心,旅客無行李拖累,無誤機牽掛,玩得放心。稍後我們知道,咸陽地區有着二百多座漢唐帝皇陵和將相后妃墓,延綿百里,蔚為奇觀。巨大的咸陽國際機場,只不過是建立在這大片墓地群中的一個現代化的小亮點。 在前往西安的旅途中,大家對道路兩旁的墳地墓碑指指點點,並打趣說,西安的百姓發財可真容易,只要在自家的後院往土里一挖,說不定就能掘到寶藏。到目前,已有十二萬件文物被發掘出土,其中有些文物是絶世珍寶,有些文物能填補歷史空白,鏈接朝代演變,有些則是驚天地泣鬼神,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被發現的秦皇陵前三個大型陪葬的兵馬俑坑,日後就被建成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西安從此抖落了身上的塵封,向世界展露出千年帝都的輝煌本色。路邊的墳墓下面可能還有墳墓,在這千百年間,我想到每個出現過的朝代,到今天可能已被壓擠成層層黃土,但一旦把這些土層掘起鋪開,就會讓人看到一部部氣吞山河的歷史。由於文物發掘不易保管更難,所以秦始皇陵墓至今未能出土,有人說文物保護,陰間仍比陽間好! 西安人珍惜着地下文化寶蔵,對於地面上現有歷史文化遺產,又將是如何呢﹖思念間,我們如穿越時空一般,已來到了西安古城。一道巨大的城牆聳立在我們眼前,仰望着宏偉的城樓,不禁深深地吸了一口氣。這是西安古城東面的城門長樂門,沿着之字形的梯級,我們登上了城樓。西安古城牆歷史久遠,歷代不斷加寬,到了明代又進行了大幅度擴建,已具目前的規模。現時牆體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厚度大於高度,堅固稳重。城牆風格古樸,河流護城,城關嚴密,每道門有三層門樓,吊橋、闕樓、箭樓、正樓、角樓、女兒牆垜口等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冷兵器時代防御體系。在城樓上,一幅詩畫赫然入目: 八百里秦川 十三朝古都 五千年風雨 三千年絲路 源自於 東方的神韻 乾坤的智慧 傳奇在 塵封的歷史西安 還有這 紫氣東來浩氣 千秋的秦磚漢瓦 西安古城牆圍城二十多里,樓面寬如高速公路,可容多部汽車行駛。自古以來,這裡城關嚴慬,旌旗猎猎,將士効命,軍隊威壯。固若金湯的城牆,讓外敵望城興嘆,而城中的百姓則安居無恙。但時間的轉輪來到今天,神洲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化的洪流沖擊着古城西安,商旅的沖動震撼着城牆。僅有東南西北四道門的古城已難敵商機的鑽營,交通的擁擠。於是,有人把某段城牆掘開,以築新路。一時間,古城舒緩了交通,改善了路暢。奇怪的是,亦從此時起,西安人有了不安,這是千百年來少有的不安,恐慌甚麼﹖一時間也無答案。只是在深夜夢迴時,感到遠處塵土飛揚,馬蹄聲碎,想呼喚時卻呼喚不出,漸行漸近時,已經是戰鼓齊鳴,金戈鐵馬已到城關。仿佛見到了刀光劍影,西安人沖上城樓,擂鼓報警御敵,可惜城牆已經早有缺口…。 不能自毁城牆!城牆一破,家國安在﹖西安人驚醒了,認識到越是現代化就越要保持西安帝都的古貌,否則愧對祖宗,延禍後代。於是,漏夜把城牆缺口補好,而且修建得更牢固更雄偉。 西安人保護的何止城牆,還有軒轅黃帝陵、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唐太宗昭陵、唐高宗乾陵、司馬遷墓、諸葛亮墓、香積寺、大慈恩寺、清真寺、大小雁塔、大佛寺石窟、西安碑林、昭陵六駿、藍田水陸庵雕塑、石門棧道題刻、咸陽博物舘、臨潼華清池、未央宮 ……。 全世界有四大古都,有一個必定在中國,那是西安。齊名的只有雅典,開羅和羅馬。
(六)盛唐歌飛華清宮 “漢王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閨中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朝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唐朝(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最强盛的朝代,天威遠播,國泰民安。長安(今西安)作為盛唐的帝都,處處是物競天華,歌舞昇平。我們眼前的華清池(華清宮)正是當年唐朝帝皇妃子享受奢華尊貴,沐浴養顏的好地方。華清池地處風景秀麗的西安臨潼驪山山麓。六千年前,先秦人已經把此地温泉加以開發利用。三千年前這裡已經建有皇家園林。到盛唐就更加富麗堂煌。 我們剛進入華清宮,就被那一泓碧綠的九龍湖所吸引。湖的上方有九個龍口,悠悠地吐出一串串雪白晶瑩的水珠,如斷線珍珠般地洒落到湖中,濺出朵朵水花,在陽光下五彩紛呈。近處有氤氲烟霞昇起,一尊豐盈華麗,嫵媚萬千的揚貴妃出浴裸體塑像,玲瓏浮凸地出現在我們眼前,楊玉環那種天生麗質,回眸嫣笑的神韻,讓人一覽無遺。說這是東方的愛神維納斯也不為過。九龍湖養有青蓮紅鯉,湖畔種植綠葉牡丹,近處亭台樓閣精緻,花草山石自然。放眼去山徑通幽遠,殿宇隐山林。整座華清池有北方皇家園林的氣度,也有江南雅致的氣氛。越過九龍湖,上溯至温泉古泉源頭,其下有中國唯一的皇家御用過的五個湯池,包括海棠湯、蓮花湯、星辰湯、尚食湯和太子湯。其中海棠湯就是 “貴妃池”,是當年 “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地方,也因而被稱為 “天下第一温泉”。華清池流芳百世不單是温泉與貴妃,更是由於那香山居士白居易所作的千古絶唱《長恨歌》。園中專門設有一畫廊,把長恨歌中的每一句詩配上一幅畫,令到詩畫相襯,詩情並茂,讓人們更能形象地認識到揚玉環從平凡到得寵,最後成為 “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的代罪羔羊。而長恨歌中的 “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春宵苦短日高起,從始君王不早朝”詩句,記載着唐玄宗與楊貴妃一段千古帝皇少有蝕骨銘心的愛情,纒綿緋測的痴戀,使到華清池不但有景,而且有情。傾城傾國加上激情浪漫,還有那生離死別的結局,使温泉愛戀的長恨最終流傳千古。 唐朝盛世,詩歌、音樂、舞蹈、戲劇等多個藝術領域都攀上了歷史上的高峰。唐玄宗李隆基多才多藝,他親手創立了梨園,是中國戲劇界公認的始祖。在距離華清池不遠,有個華清宮梨園遺址,當年不但設有曲藝歌舞教坊,萬千梨園弟子在此學藝練舞,而且還有一個4000平方米的國立大劇院舞台,由楊貴妃調教出的妃嬪宮女在此表演宮庭舞蹈,鼎盛時有千人陣象。現在梨園遺址上已建成華清宮文化藝術陳列館,我們在參觀過程中仿佛又聽到琴瑟在堂,竽笙在座、鼓吹於四隅的盛唐音樂。唐代的舞蹈華麗浪漫,這情景我們在敦煌壁畫中可略為管中窺豹。據說楊貴妃、安祿山都是胡旋舞的高手, “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飄轉蓬舞,左轉右旋不知疲,千匝萬周已無時。” “舞停歌罷鼓連催,軟骨仙娥暫不起。”這種舞姿在現在的華清宮就可見到,在九龍湖畔的六國亭和梨園歌舞廳中,每天都有定時的歌舞表演,包括《貴妃醉酒》,《秋思》,《秦皇破陣》,《霓裳羽衣曲》,在長袖善舞的仿唐宮女中,旋出了長安帝都的古韻風情。《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根據婆羅門樂舞,結合起胡樂和漢樂親自改編出來的。唐玄宗有很高的音樂造詣,精曉音律,設教坊親自教習學生。興起時玄宗 “親自羯鼓,妃琵琶,寧王玉笛,馬仙期方向,李龜年筚篻,張野狐箜篌,賀杯智拍板”。整個華清宮可謂仙樂繞樑三日。上行下效。唐代許多才子都擅長音樂。王維、李白都是彈琵琶好手,他們創作的新詩很快便被譜成曲流傳在宮庭和民間,白居易詩云:“文場供秀句,樂府律新詞,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 盛唐歌飛華清宮,大唐宮庭歌舞不但風行帝都長安,而且還通過商旅,和蕃聯婚和絲綢之路,流向東瀛、西域、南蠻、北疆。使唐朝聲威遠播海外。在這次旅途中,我們曾在西安藝術宮中欣賞到仿唐歌舞,領略一番當年帝都的藝術神韻風采。 “安史之亂”給盛唐沉重打擊。玄宗倉惶逃命四川,途經馬鬼驛,諸將不滿,忿而殺死楊玉環堂兄楊國忠,並逼玄宗賜縊楊貴妃。自始一代絕色美人香消玉殞。華清宮風光不再。隨着日後帝都南迁,千百年的風霜雪雨和人為破壞,長安日漸衰落,華清宮鉛華褪去。時至晩清,逃難至西安的慈禧太后曾來到華清池,對於秦皇的偉業,盛唐的繁華,泡在温泉中的落難帝后不知有何感想。大唐盛世成了後人追尋的夢,至今人們還在找尋着華清宮綽約迷人的姿采,冀望着有朝一日夢幻再現…。 到了公元2003年,華清宮有了一次美的回歸。第五十一屆世界小姐評選活動在中國西安舉行。在一個雪晴的日子,華清宮美女雲集,燈光閃爍。來自世界各國的佳麗來到了九龍湖畔,碎步於壯丹亭中。一時間倩影舞動,歡聲雀躍。各國美女心目中要較勁的不單是其它佳麗,她們悄悄地來到美麗的九龍湖畔,在揚貴妃雕塑和自己的倒影中,想對比一下古今美女的差異,尋找一個不老青春美顏的秘方…。 不過,我可以坦率地告知天下佳麗,即使你有着和楊玉環那般的天生麗質,與她一樣的回眸艳笑,跟她相同的嫩滑肌膚,甚至相差無幾的漫妙舞姿,但你始終不會擁有楊貴妃那種雍容華麗,那種由帝皇寵愛產生的,由盛唐帝都培養出來的高貴氣質!更重要的是,沒有了千古絕唱的《長恨歌》,美麗將會隨風飄逝! 亘古的華清池,永遠的楊貴妃!
(七)始皇陵前閱兵馬 對於我提出有關秦始皇是何等模樣的問題,兵馬俑博物館講解員有些窘。在她那滾瓜爛熟,倒背如流的解說詞中,顯然地沒有這樣的資料。這使我這個因靈感而發問的觀光過客,不免有些自以為是。 在中國各朝代的帝皇陵墓中,最大最堅固的莫過於葬在陝西臨潼的秦始皇陵。秦始皇姓嬴名政,十三歲繼承王位,廿三歲親政。公元前221年,他兼並割據稱雄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皇朝。在他执政之初,已下令建造自己的陵墓。當時征發了七十餘萬之衆,費時卅八年,直到秦始皇死,皇帝陵仍未最後完成。建造皇陵要開山鑿洞,木材要從四川、湖北運來,為此要改變河道;石料需從渭北諸山開採;全仗人力搬運;數十個寒暑由官兵督工從未間斷。其工程之浩大,建造之艱辛可想而知。可以說秦皇陵是一墓將成萬骨枯。 秦皇陵多大﹖答案是五十七平方公里!當旅游車來到一個生長着灌木的地方,翻越一個聳立的山丘時,被告知下面就是秦始皇的陵墓。千百年來,山丘的高度已比原來削去不少,現仍高七十六米。秦皇陵的東側是大型兵馬俑坑,西側有車馬坑及大批刑徒墓地,西北是石料加工大工場,南面有大渠數里以防洪水。 據《史記》記載,墓內設置了百官殿堂,藏滿各種奇珍異寶,用水銀作江河湖海。上方各種天象齊備,下面大地景象萬千,用人魚脂肪點長明燈,安裝各種機關和暗箭。秦皇陵引起歷代盜墓者青眛。最早一次是項羽,曾以卅萬衆 “盜掘其陵墓,燔燒其宮觀,三十日運物不絶。”可見始皇陵之大,寶物之多。不過根據近代考古探測証明,秦始皇陵地宮基本完好。 秦皇陵壯哉!那天,當我來到了秦皇陵前,站在巨大白色的秦始皇石像之下,不由得驚嘆:秦始皇,你生前橫掃六合一統天下,死後亦作鬼雄稱霸一方,千百年間無人能超越你,即使到了二千多年後科學發達的今天,仍不敢貿然地端開你的墓頂,進入你的地宮,你不愧為千古一帝! 現在雖然還未有把握發掘和保管好秦始皇陵地宮,但在1974年,一個打井的農民,偶然在秦陵東側四、五米深的地方,掘起了兩個秦俑頭像,立刻轟動整個考古界,繼而發現三個大型陪葬的兵馬俑坑,經發掘建館保護,建成了中國首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館。下面分別為一、二、三號兵馬俑坑的部分資料: 一號坑最大,有6000有餘陶人陶馬,井然有序排列成環形方陣。前鋒武士手执弓弩遠射兵器,其後6000鐵甲兵將手执長矛戈戟等長兵器,還有35乘馬匹馬戰車在八個過洞裏排成38路縱隊,組成一支軍威整肅,氣勢雄偉的地下兵團軍陣,是秦始皇當年橫掃六合的百萬雄師的藝術再現。 二號坑呈曲尺形,方位坐西朝東,由騎兵、步兵、弩兵和戰車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這四個相對獨立的方陣共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0多輪,並有大量的金屬兵器。 三號坑呈凹字形,它與一、二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似是統率三軍的指揮部,出土68個陶俑和四馬一車。 在秦陵西側,我們看到有出土的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車前四馬,車上各有一御官俑,銅車人馬造形逼真,裝飾華麗,絡頭和挽具以金銀為構件,制作非常精巧,被定為國寶。 1978年,前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後說: “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迹。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從此秦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其實,我們在參觀中發現,前面所列舉的八仟秦俑兵馬可能是個統計數字。因為尚有大部分的兵馬俑仍在泥土中,目前只有七百個陶俑,百多輛戰車,四百多匹陶馬出土。在未發掘的斷層中,可看到東歪西倒的秦俑,缺頭斷臂的半掩埋黃土裏。顯然地,在秦俑兵馬未被埋之前,曾經受過劇烈的破壞。 在博物館三百六十度的環形電影院中,我們可看到秦代制造兵馬俑的情況。當年無數工匠數十年間不斷地在燒制陶俑陶馬,十分艱苦而又認真地制造出這八仟具真人真馬大小,形象逼真的千古傑作,並把他們排列成戰鬥方陣,給後世留下當年秦皇掃六合威武陣勢。秦始皇死後,憤怒的農民揭桿而起,他們沖進兵馬俑坑,殺死官兵,橫掃兵馬陶俑,奪走大量真矛真戟兵器,然後一把火把兵馬俑上方的木架草棚燒個精光…..。千百年後,坑道中陶人陶馬已被泥土覆蓋,直到今天才重見天日,修復後讓人們一覽當年秦代將士的威猛形象。 近年發掘到的陶俑兵馬全部都是破碎和殘缺的,只有一具例外,眼前這個右膝跪地的秦俑逃過一劫,以完好無缺的身驅保存至今天。他是一個弓弩手,從髪型梳成 “丫”字形可知是個軍官,身穿鐵甲,右手當時拿着弓弩,左手護着箭筒,雙目銳利,表情威猛,造型生動。因為是半跪姿態,右腳後跟蹺起,讓人們可以看到半個鞋底,就是這半個鞋底,使所有來參觀到訪者都驚嘆不已!古人做鞋底先用多層布托裁剪成腳板大小規格,再用錐子錐洞,用粗針引麻線來回穿插,每一針一綫都用力勒緊,把多層布托抽緊固定,孔線越密,鞋底越堅固耐用。這個秦俑的半個鞋底密密麻麻地佈滿麻綫疙瘩,一看分明就是花許多時間納出的鞋底,但這只是一個陶俑將士而已,不是賣鞋者,大可不必制造得如此精細,但偏偏又造得這般精緻。不由得使人對二千年前的中國藝術工匠肅然起敬,對如此精湛高超又樸實自然的造型贊口不絶。另外,反映當時高超冶煉技術的還有各種兵器,從大量的劍、矛、戟、彎刀、弩機、箭頭等青銅器中,通過現代化驗,發現經過了鉻化處理,雖然已埋在土裏長達兩個多世紀,現在出土依然刀鋒銳利,閃閃發光! 還有一個更有趣的現象,這數仟個秦俑雖然表情、神態各有所異,髪型、手勢有所不同,但輪廓不會相差太大,而且人人蓄起小鬍子,個個都是單眼皮,無一例外。如果說秦代的時尚流行蓄髪留鬚,陶俑仿之也是順理成章。但為何又個個都是單眼皮呢﹖講解員未能完滿解答。當時我的推論是,秦俑應是以某一個人為藍本的,這個人有絶對權威,而且相貎威嚴,無人可以議論,可以取代,這個人應該就是當年秦國年青的执政者,日後被稱為 “秦始皇”的嬴政! 為了 “大胆假設,小心求証”,我回來後翻閱了史記有關秦始皇的形態記載,用現代話描述是: “秦王,高鼻樑,細長眼,鷙鳥樣的胸膛。豺狼樣的聲音。刻薄寡恩,心如狼虎…..。 ”古代泰皇最高貴,五帝最顯赫,嬴政去 “泰”留 “皇”,取上古 “帝”字,號稱 “始皇帝”, “子孫後代用數計算,從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襲無窮”。 “始皇認為功勞超越五帝,彊域比三王還廣濶,耻於和三王五帝並論”。再例舉一事: “秦始皇到泗水打撈周鼎,來到湘山拜祭,途遇大風,不能渡水上山,始皇問:湘君是甚麼神,答曰:聞說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死後葬於此,始皇大怒,令刑徒三千把山上樹林全部砍光,直到全山露出紅土為止”。秦始皇的傲氣和霸氣,由此可略見一斑。 由此推論,在中國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統領秦國千軍萬馬橫掃六合的最高統帥嬴政,有着秦俑般的臉相輪廓,單眼皮,細長眼睛,高鼻樑,留濃密小胡鬚,血盤大口,聲似狼吼,眼有凶光霸氣,驕傲無比…。日後如果有幸能與考古學家的論証有所相同,請記得曾有一位海外華僑回國參觀兵馬俑後,在一份海外華文報上有如上論証,言之確鑿,並不是甚麼 “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八)大雁塔下說秦龍 秦始皇縱橫捭闔併六國後,建立了秦朝,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沒收所有兵器,煉鑄成十二座千石重的大銅人,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同時,把全國十二萬戶富豪權貴遷徙到咸陽,使帝都空前繁華和鞏固,也為日後長達二千多年的封建皇朝建立規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中央集權制。但秦始皇 “為政强硬果決,暴戾苛細,依法決斷,刻薄嚴峻,缺仁愛恩德,無温情道義”。造秦皇陵用刑徒七十萬,建阿房宮又七十萬,築長城更是連年催逼,老百姓苦不堪言,知識分子又被 “焚書坑儒”所害,苛政猛於虎也。秦始皇因要長生不老,相信術士,服用 “仙丹”,又令徐福派數千童男童女去出海尋仙,一去不返,可以說這是中國最早的 “移民潮”。秦始皇因病發死於去尋仙射殺 “海神”(大魚)的途中。秦王死後第二年,陳勝、吳廣在蔪縣揭杆起義,後又有劉邦、項羽起兵逐鹿中原,秦朝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滅亡了。所以後世有詩曰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其中 “祖龍”指的是秦始皇。始皇功過後世各有評說,如近代的偉大人物點評了兩個春秋戰國時代人物: “勸君少駡秦始皇,焚坑一事要商量,祖龍雖死秦龍在,孔子名高實秕糠。”其中第一、二、四句是這個偉人對秦始皇和孔聖人的主觀評價,第三句 “祖龍雖死秦龍在”,卻是道出了秦國雖然滅亡,但所建立的封建思想和制度卻一直被沿用。而作為帝都的西安咸陽,亦不因秦亡而黯然失色,在其後一千多年中,皇權帝氣依然,一直到了唐代,這後世的 “秦龍”再次飛黃騰達,躍進了封建皇朝最光芒璀璨的時代。 我們在參觀華清宮時看到過一些壁畫,其中包括有由90塊漢白玉組成的《楊玉環奉詔温泉宮》,壁畫中的人物豐滿華麗,可以說是馬無瘦馬,人無弱者,有些畫面文人雅士倜儻風流,仕女作風開放,騎馬過街市,放足去郊游,更有出土唐代女俑衣着時尚,穿低胸衣裝,着裙配披肩絲帶。初唐詩人歐陽詢已有 “胸前如雪臉如花”詩句。女性的解放標誌着一個社會的進步,也使人看到盛唐時期繁華富庶的縮影。 唐代這種國運昌隆與對外開放緊密相連。唐朝時中國曾與三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相互交往,由長安出發的三千年絲綢之路比以往走得更遠。中國人被世界稱為 “唐人”的同時,也從波斯、印度、日本,東羅馬帝國引進奇珍異寶,外域風情和宗教文化。眼前的西安大雁塔,就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個豐碑。 大雁塔建於西安慈恩寺內。慈恩寺前有個大廣場,一尊高大的唐玄奘雕塑令人景仰。我在史書中查到玄奘和尚姓陳,洛州偃師縣人,隋末年出家,因發現當時佛經譯本多有謬誤,便隨商人到西域結交佛界人士。玄奘知識口才出衆,博得各國人仕尊敬。經過艱苦卓絶的十七年游歷和修煉,遍訪了一百多個國家,撰寫出《大唐西域記》,並從天竺帶回大量佛教經書,受到唐太宗召見,皇帝詔令把六百五十七部梵文佛經譯成漢語。玄奘後來創立了法相宗,而襌宗是以後的一個分支。玄奘在661年去世,終年五十六嵗,安葬在陝西藍田白鹿原,有幾萬人送葬。玄奘取西經後來成為中國古典名著《西游記》的資料,唐三蔵被搬上戲劇,成為家喻戶曉人物。 大雁塔是公元625年,玄奘奏請朝庭後興起來的,玄奘任上座主持,塔內曾存有經書和佛舍利子。巍峨的大雁塔是古長安帝都的宏偉建築,也是現代西安城的地標之一,來往過客,都要到大雁塔一游,觀瞻唐玄奘的豐采。大雁塔初建時只有5層,高約60米,神奇傳說中曾有一小樹苗從塔頂生出,開始認為是飛鳥散落樹種所至,但小樹不斷長大,吸養何方,令人費解,以後方知大雁塔塔身是由陝西粘土建成的,中華建築博大精深,傳說也極富魅力。 現在的大雁塔高7 層,64.7米,塔形呈方錐形,底邊各長25米,是仿照西域佛塔形式建成,屬中國樓閣式磚塔典型建築。木結構為斗拱風格,磚牆顯出梭柱,塔身高大堅固,外觀莊嚴大方。聞說塔地基底座是半球形,所以在多次地震亦能化險為夷。塔內底層有唐太宗為玄奘所譯經作的親筆石刻,另一石刻是唐高宗的 “大唐聖教序論”,加上塔上門窗的綫刻殿堂圖,使人領略到唐代書法、繪畫,石刻、建築方面的高超藝術水平。塔內有梯盤旋登塔,自劵門憑欄眺望,一覽關中風光。因地形關系,目前大雁塔已傾斜了1米。 唐代對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佛教,自皇帝起就奉信有加,佛教對中國的影响也最深最廣。慈恩寺大雁塔是佛教鼎盛時間的傑作。除佛教外,唐長安還有各種僧寺、尼廟、道觀、波斯寺百多座,包括拜火教祅祠、摩尼教大雲光明寺、波斯景教大秦寺等等。大唐創開心胸,歡迎這些所謂異教外道,這些胸襟令到今天的統治者都自愧不如。在碑林中有一塊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大秦指的是西方羅馬帝國,景教是基督教中一個教派的中國名稱。貞觀九年,景教從大秦傳到長安,三年後,長安城內建起了大秦寺,立起此碑。主耶穌啊,其實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在中國向你祈禱,說着阿門呢! “秦龍”對中國和世界的影响還有更深遠的意義。在數千年的絲綢之路中,以農耕為主兼有儒教思想的中國人,沒有游牧民族和海洋島國海盜的侵佔性,靠的是文化商貿而不是鐵馬强弩或船堅利炮去打開別國之門。就算到了明代,中國已經是頭等勢力的海洋大國,鄭和帶領着數百艘大船的遠洋船隊,七下西洋,遠征萬里,帶出去的仍然是中華文明和中國貨物,而不是戰争與殖民。仁者無敵,和平博愛是中國人最高的思維境界和處世之道。直到今日,平等互惠,共存共榮,還將是中國和平倔起的守則。此次旅行中,外國團友稱贊中國年青人上進、勤奮,不像西方青年喜歡玩樂,先用未來錢。而這些勤勞、努力也正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家庭、社會的道德規範,千百年來仍有一定的約束力。另外,最令較年長的外國觀光客感驚奇的是,無論走到那裏,機場、旅館、餐廳、旅游景點,出來服務的全是年青人,讓他們感到現在的中國充滿驚奇,充滿活力,充滿希望。 但游客也許不知,正是千百萬“下崗”工人造就了城鄉青年的就業機會。在中央集權的規划下,父母一代忍讓付出,顧存大局。他們全年的退休年薪,或許只夠我們買一張旅游機票。“秦龍”留給後世的,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 “千年帝都走一回”。從北京到西安,從近代溯源至古代,這兩個連接着封建皇朝始終的帝都,維系着中國一段漫長的歷史。這段歷史永遠值得後人去探索,去尋訪,去散發思古之幽情。在此次旅游前後,當完成 “天安門上天安夢,紫禁城內尋帝踪,頤園殘荷秋月冷,長城水關勁西風、咸陽古墓西安城、盛唐歌飛華清宮,始皇陵前閱兵馬,大雁塔下說秦龍”等篇章後,自己對這兩個古有更深刻的印象和認識。 從 “祖龍”到 “秦龍”,再到今天的 “東方巨龍”,中國人始終是 “龍的傳人”,從歷史中吸收其精華,去其糟粕,一脈相承,薪火相傳,我們相信東方的巨龍已再次騰飛,讓世人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