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鳳凰照片的説明:相傳天方國(古印度)神鳥“菲尼克司”滿五百歲後,集香木自焚。復從死灰中復生,鮮美異常,不再死。此鳥即中國百鳥之王鳳凰也。
讀者:(古印度)天方国神鳥怎么会称为“菲尼克司”呢?
答:古印度的地理範圍不限於今天的印度,而是指整個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在古印度,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以“印度”作為自己的國名,但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稱印度河以東地域為印度,我國的《史記》和《漢書》稱之為“身毒”
,《後漢書》稱之為“天竺”,唐代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記》中改稱為“印度”。顯然,這個名稱是從印度河的名稱引申而來的。
阿拉伯地區稱為“天方國”,這是怎麼來的?
相傳公元前18世紀,伊卜拉欣和他的兒子在今沙特阿拉伯王國的麥加建造了一座祭主的方形廟宇,這就是今天全世界穆斯林朝覲的麥加克爾白聖殿。又稱為“克爾白”。我國古代稱“克爾白”為“天房”,並把阿拉伯地區稱為“天房國”。後人以訛傳訛,便叫成了“天方國”。所以,我國把阿拉伯文學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譯為《天方夜譚》。西方神話傳說中有關神鳥的敘述天方國古有不死鳥,名為「菲尼克司」(Phoenix,古希臘不死鳥,又譯菲尼克斯、菲尼克司(古希臘文:Φοῖνιξ,phoínix),是一種神話中的鳥類。
筆者認為,鳳凰是不死鳥,引用中國的定義來解釋〝鳳凰〞會太過繁雜,不利於各國遊客的理解,當地人用天方國(古印度)神鳥〝菲尼克司〞來解釋,可能更具魅力。筆者本人居住在美國的〝鳳凰城〞,和湘西鳳凰古城雖相隔半個地球,但同屬〝鳳凰〞,故答讀者問。
鳳凰古城與沈從文
八十年代初期,中國大陸并沒有多少人留意沈從文,即使是文化界,也很少人讀過他的作品。自從美國金介甫教授的《鳳凰之子_沈從文傳》發表後,人們才開始注意到沈老文章中的傳統與現代、邊緣與中心,漢苗文化和鄉土城市對比的內涵。從沈從文的思想里,了解到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的潛在體質。
這是一個靠〝洋人〞才被中國人所知道和重視的鄉土文學大家。(另外,“鳳凰古城”,也是被新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作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後,中國才有了這第101座名城。慚愧啊!)
沱江邊上的沈從文墓碑,石刻上寫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認識人。〞沈從文於一九零二年在鳳凰縣誕生,十五歲以後他離開故鄉,跟隨軍隊在沅水流域一帶漂流,累積不少生活經歷,成為他以後創作的泉源。故鄉對沈從文來說,就是一個曾經逃離,而又終生牽掛的地方。〝鳳凰的一切景象彷彿是詩,說不出的和諧,說不盡的美。〞年少的沈從文,一如鳳凰的河水,想要流向大湖洞庭,滿腔氣魄,懷有理想與抱負,後來,他走了,一走就是數十年,直到晚年,才重新走回鳳凰城門。回到故居,他幾度落淚,不難想像到“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觸動與悲傷,那也不是一本本鄉土小說所能完全表達的。
沈從文筆下寫過湘西很多美景和人物,但解放後沈從文不再寫小說了,隱身文壇,躲進小樓研究文物。同中國很多偉大作家人生旅程一樣,痛苦、磨難、煎熬,一生處在風起雲湧的政治漩渦中,又如何笑對山水自然?如果當年他依然堅持寫小說,他會是中國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的得獎人嗎?他的骨灰是在一九九二年送回鳳凰的,有一半灑入沱江,一半安葬於江邊聽濤山下。沈從文的文學氣度與成就,鳳凰的人物情景,山魂水魄,將永遠與大地共存。
|